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台東嘉蘭村 上校的眼淚(台東嘉蘭系列2)




 嘉蘭自救的理事長蔣爭光曾當過台東高中與公東高工的教官,幾年前才從長榮大學總教官退休,從軍以來一直當到上校,而服役地點都距離家鄉台東嘉蘭不遠的地方,他對嘉蘭的關心與投入在八八風災後越來越強烈,一談到嘉蘭自救在風災後一路走來的過程,蔣爭光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作為一個軍人,他信奉著「愛國家、愛百姓」;作為虔誠的基督徒,他信仰著聖經馬太福音所揭示的「人子來不是為了受人的服事,而是為了服事人,並且獻上自己的生命,替許多人做救贖的代價。」帶領著「嘉蘭自救」一路走來,他在政府機關和部落間周旋著,爭取部落的權益,同時激勵部落朋友們一起進修、學習,早日自給自足。


  「退休後我也想過清閒的日子,但部落遭逢那麼大的變故,我怎能獨善其身,軍人信奉的愛百姓其實也是愛自己的同胞。」蔣爭光說。「嘉蘭自救」的過程中當然碰到許多外人與自己人的不諒解,但蔣爭光都一肩扛下,聽取部落老人家的意見、接納部落年輕人的創意、厚植部落青年的文化根基,在排灣族不同世代、不同階級間扮演橋樑。常回部落的阿爆佩服的說:「還好有蔣叔叔積極的作為,嘉蘭一次比一次更好,越來越有精神和向心力。」


手心向下 以振興產業自救


 八八風災讓嘉蘭村見識到天災的可怕,同時也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來自世界展望會、紅十字會、台灣好基金會等各界團體的救助,讓嘉蘭村一步一腳印的完成重建,蔣爭光說:「過去我們手心向上,得到很多資源,現在是我們手心向下,發展產業、幫助需要的人。」


 目前部落透過培力計畫,有木工、編織等技藝的訓練和作品創作,部落婦女組成的「芭伊工坊」則製作傳統的手工藝品、最近還成立麵包工坊。此外,自救會辦公室旁是旅遊服務中心,除了展售部落商品,也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嘉蘭。隔壁的「獵寮」則提供背包客體驗傳統的排灣住宿空間。蔣爭光表示,未來我們希望部落可以有接待家庭,讓來拜訪我們的朋友可以直接住在接待家庭,深入的認識排灣族、認識我們的文化。

 
 除了產業自立,嘉蘭自救在文化扎根上也不遺餘力,暑假有青年研習營,外地回來部落的青少年必須蒐集部落、家族的傳統故事,深入認識自己的文化。


聆聽台東嘉蘭的聲音 東排三聲代(台東嘉蘭系列3)

唱族人的歌 找回家的路


 嘉蘭部落仰望的大武山的味道是什麼味道?曾經奪得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的阿爆(排灣族名:阿仍仍)今年發行了一張排灣族語專輯「東排三聲代」,專輯裡收錄了外婆吟唱的歌聲,許多音樂人聽了表示:「外婆的聲音有大武山的味道。」


 阿爆說:「其實我並不理解大武山是什麼味道,那是長年在那裏生活的人才明白吧!但我很樂意記錄故鄉的聲音、分享嘉蘭村的一切。」阿爆在求學之前都在嘉蘭村跟著外婆生活,因為是長孫,備受外婆疼愛。儘管後來到高雄讀書、打拼,但是因著與外婆強烈的連結,她很常回嘉蘭。阿爆曾和Brandy組重唱團體,以一曲「不愛妳」打開知名度、甚至奪得金曲獎的肯定,但阿爆並未因獎走紅歌壇,由於唱片公司經營不善,沉寂將近十年。


 「這十年其實是我充實自己的時間,學會唱片的幕後製作、完成大學學業、穩定的當護士,我仍熱愛音樂,但不見得要出流行專輯。」阿爆說。2012年阿爆的外婆身體越來越不好,外婆表示想要把自己所唱的歌錄下來,燃起阿爆對於族語追尋的序曲。她和母親以及家族親友,跟著外婆一段一段的錄下排灣族的傳統古調,從溝通、錄音的過程中,阿爆對部落燃起強烈的認同感。


 製作專輯的過程中,阿爆發現外婆挑選出來的八首古調都和結婚有關,她問外婆原因。外婆說:「我有十七的孫子,未來我無法一一參加你們的婚禮,在婚禮上幫你們獻唱祝福,所以先錄起來,以後你們結婚了、放我唱的歌,就是我對你們的祝福。」


 排灣族的婚禮習俗中,習慣在婚禮的最後有一段團體舞,而部落的領唱者必須吟唱婚禮的歌曲以表祝福,婚禮才算圓滿。阿爆的外婆一直是嘉蘭村的領唱者,嫻熟各個階層的古調,她的最後一次祝福就是獻給心愛的孫子們。


 「東排灣三聲代」收錄了外婆、阿爆的媽媽、阿爆以及家族人的聲音,是跨越世代對於嘉蘭村的紀錄。外婆沒等到專輯發行就逝世了,但她為嘉蘭的孩子們留下了珍貴的禮物。阿爆說:「這些古調如果沒有傳唱下去,就沒人會了,謝謝外婆、媽媽教我這一切。」專輯裡的古謠「放輕鬆」即吟唱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譯詞)唱的時候要像風一樣的柔和小鳥那樣的清亮輕鬆自在,你學會了以後要教你的弟弟妹妹,以後我們可以常常一起唱。


走訪洛神花的故鄉 台東金峰嘉蘭村(台東嘉蘭系列1)



台東金鋒嘉蘭自救 走出悲情找回部落的力量


  入秋的台東縣金峰鄉已結滿紅豔的洛神花,豐收的氣息瀰漫在部落間。「八八風災至今五年了,我們慢慢完成家園重建、開始發展產業,希望能恢復嘉蘭村以往青山綠水好風光的樣貌。」嘉蘭災難自救暨文化經濟產業促進會理事長蔣爭光說。
 

 金峰鄉是以排灣族為主的聚落,近年被稱為洛神花的故鄉,位於台東縣西南方,北臨卑南鄉,東鄰太麻里鄉,西邊接壤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來義鄉,南方則和達仁鄉相鄰。原本靜謐的聚落,因為莫拉克風災而讓金峰風雲變色,尤其鄉公所所在的嘉蘭村遭受重創,房屋全毀的有60戶、半毀的有6戶。理事長蔣爭光在《中國時報》和正聲廣播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回想起風災那天仍心有餘悸,他說:「我的房子被掏空,沒看過那麼大的水,以前太麻里溪是我們玩水抓蝦的地方,現在則成了混濁的惡水。」


排灣族的新故鄉 嘉蘭村


 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在節目中分享對嘉蘭村的印象來自於胡德夫的歌聲「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牛背上的小孩」、「最遙遠的距離」,歌曲中對土地的深情帶動人對嘉蘭的想像。蔣爭光說:「其實嘉蘭是排灣族的新故鄉,我們是從知本溪南岸移民過來的支派,在這個被老人家喚為霧的故鄉的地方建立新家園。」


 嘉蘭的部落移民史可追溯到昭和27年的日本理番政策,當時把世代居於大武山、知本溪中上游的排灣族移至現在河口一帶,以方便管理。國民政府來台後,也進行另一波理番,民國5058年間將部分魯凱族遷至目前嘉蘭村所在的位置,蔣爭光說:「我們是新的聚落,在嘉蘭村建立家園,也是台東少見排灣族部落裡有魯凱族一起生活的地方。」


八八風災重創 嘉蘭自救啟動


 在太麻里溪畔的嘉蘭部落栽植小米、紅藜、花生、樹豆、芋頭等農作過著簡樸的生活,但是老一輩的長輩都知道這個新故鄉其實以前是水流過的區域,蔣爭光說:「老人家一直說凡水走過的地方,它會再來走過,八八風災的洪水就應證了這句話。」


 風災當天由於部落緊急應變,嘉蘭村沒有人傷亡,但是家園已殘破,風災後第三天就成立自救會,整合資源一起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遷村的議題也讓部落陷入討論,蔣爭光表示:「年輕人多半認為遷村沒什麼不好,但老人家多半希望能留在部落,族人對土地的感情很深厚。」最後以「離災不離村」為最大共識,於是在地重建,讓文化、土地、人情的血脈不至於斷裂。


嘉蘭自救 申請國賠監督政府


  莫拉克固然是天災,但是災後蔣爭光和部落的夥伴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赫然發現部落旁的原始林因為林務局的造林計畫而砍伐原本的林相,變成單一且小株的森林,部落居民不得不懷疑起嘉蘭淹大水是否跟林地破壞而造成土壤含水不佳有關。而從2005 年海棠颱風時嘉蘭部落遭逢水患,到莫拉克風災對嘉蘭重重一擊,這四年間,政府在治水上毫無作為,蔣爭光說:「伐林與治水無方讓我們的家園對於風災沒有抵抗能力,我們申請國賠是希望政府能為這些不良建設負責。」嘉蘭自救索賠的對象包括:台東縣政府、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林務局、原民會等。


  蔣爭光不諱言在國賠案審理的過程中,有人不解的說:「你們已經收到了那麼多善款和幫助,為何還要國家賠償?」但嘉蘭自救的初衷是希望政府透過人民、部落的國賠壓力而能記取教訓。蔣爭光說:「申請國賠是我們的權益,我們告訴族人要監督政府,未來要注重施工的安全,千萬不能便宜行事。」


 電台訪問的最後,蔣爭光唱起傳唱三十多年的歌謠「嘉蘭情歌」:白雲蒼蒼走進了嘉蘭的小村莊,青山綠水好風光……,他有感而發的說:「嘉蘭自救的願望真的很簡單,就是恢復歌詞中所唱的青山綠水好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