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1, 2006

做菜有如在刺繡


中午到三芝淺水灣旁的「菊地英隆」找劉姐討論做網站的事,雖然已經來過這裡,但是它的低調讓我還是在濱海公路來來回回數次,找不到那日式的門庭(沒想到在大馬路的店也會讓人一直錯過)。進入「菊地英隆」,幽靜、雅致的氣息,讓心與神也在此沈澱,店,沒什麼改變,仍然是劉姐的氣質,花藝、禪風、京都味在此交纏,時間,在這海灣靜止,人的動作也緩慢起來。

劉姐找我幫忙她寫網站的文案,老實說,我也不曉得怎麼幫那麼有氣質、深度的餐廳寫文案,怕一寫,就俗了。腦子非常空白的在淺水灣旁。

於是,我站在廚房的角落,看著劉姐做菜。她和老公英隆做了整套的懷石讓我們拍,過去,我總是在廚房外等,然後看攝影怎麼拍這一道道美麗的菜餚,但,今天,我一直跟著劉姐,我很好奇:一盤盤細膩有如作畫的菜餚是怎麼誕生的。

只看劉姐夫婦安靜的在廚房忙著,忙,但是有秩序,切蔬菜的砧板、切生魚片的砧板分得清清處處,切完立刻清理,廚房沒有一絲的混亂。料理台上、地上堆滿了各式陶器、竹器等器皿,做好一道菜後,劉姐要挑合適的器皿裝呈、到院子裡摘花花草草做盤飾,甚至現在開得嬌豔的杜鵑也成了重要的盤飾。劉姐的動作並不俐落,她不是反射性的拿花草、碟盤裝呈,而是邊排邊構思,想著葉子的角度、花的方向,有如在插一盆花。

與其說看劉姐做菜,反而像在看她做插花表演,但一切的點綴都點出了食物的深度與禪意。她笑著說:「我做菜像在刺繡,客人一多我就頭痛,這樣要怎麼做生意呢?」

所以嘗劉姐的菜,是緣分。永遠不知道今天上來的是怎樣的風采,可是總是和此刻的空氣、溫度、心情相呼應。用刺繡的精工來做菜,在這講求效率的年代,讓人感動得也以緩緩慢的速度,細細品味每道料理裡的心情。

慢活,從專心開始。專心(不計較時間成本)的做菜、專心的品味、專心的生活,自然會有屬於自己悠然自得的風景。

Friday, March 10, 2006

我們用同樣的姿勢在愛

向左看、向用看、頭低一點、下巴抬高......

趁著天氣晴,去竹子湖一趟,看看今春竹子湖花開的盛景。今年花況非常好,海芋長得很健康,挺立而白皙,大片大片有如冰淇淋甜筒餅乾的花兒緩緩睜開口徑,吸收著春日和煦的陽光。尤其頂湖一帶景觀自然,配著小油坑裊裊硫磺煙,緩如夢境。

夢境,就會吸引許多婚紗業者上山取景。因為拍婚紗照是個夢,因為是夢,才會有那麼多扮演,新娘新郎扮演想像中的「浪漫」角色,在花海裡搔首弄姿。

向左看、向右看、微笑、挺胸......,浪漫不是唯一的,因為我們用同樣的姿勢在愛。在攝影師的指揮下,新人擺著雷同的姿勢。重複重複重複,無論是任何人,在婚紗攝影前,pose都幾乎相同。大家演著相同的戲碼,滿足對美滿信服的想像,儘管一切都是假象。

我們用同樣的姿勢在愛。不用自豪我們的戀愛有多特別、有多獨特,其實程式設定都是相同的。就是去run完一個程式。

Tuesday, March 07, 2006

旅途上的菜籃族

20歲的時候,不懂事,以為巴黎只有美術館,每天從一個館逛到另一個館,逛到腿酸眼花還要稱讚自己:真是有氣質的旅行者啊!上禮拜,看旅遊生活頻道的「波登不設限」,嘖嘖稱奇,懊惱年輕時候自己的愚昧,竟然沒有去看那「生氣勃勃」的菜市場,想著躺在市場裡野鴨野鵝等珍饈,口水直流!為了那「活生生血淋淋」的菜市場,我實在應該再去巴黎一趟。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是近年來我頗著迷的作家兼主廚,他的「廚房機密檔案」引領讀者進入廚房這神秘的空間,一些守則到現在還蠻適用的:星期一不能吃海鮮、選鍋子要越重越好……,而廚子們下班後酗酒嗑藥的場景,又揭開了廚房裡另一番風景。現在在旅遊生活頻道播的「波登不設限」,又看到這個五十歲伯伯玩得瘋狂的神采,且不管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人是否真的以這種瘋狂在地的方式旅遊,至少,他在攝影機前「演」得很好。藉著食物、苦艾酒探索巴黎這個城市,晚上再回到有王爾德(Oscar Wild)鬼魅的旅店L'Hotel in the Saint Germain des Pres,和大文豪繼續糾纏。節目中,他大口吃著鄉野料理,吐露出主廚的真心話:一道菜如果吃的時間比做的時間來的短,那麼這道菜鐵定有問題。還說道:千萬不要跟麵包師傅打架,他們的臂力強的超乎你的想像……。我很少會對旅遊節目著迷,但波登的節目我會很專心的看,因為他已經不是籠統的帶著觀眾觀「奇」,而是入「神」,看著看著總不切實際的想:如果跟這樣的人一起鬼混、逛市場,應該蠻美妙的。


有一回做心理測驗,有一題是旅行的時候你喜歡逛哪裡?A博物館B百貨公司C菜市場……,我選了:菜市場。該題的解析為:喜歡逛菜市場是上了年紀的女人的嗜好。當我看到答案,一時天懸地轉,但,這個答案卻如此真實,沒錯,20歲的我才不要進入血水橫流、青草味交雜的市集。但不到十年,我卻迷上各地菜市場的風光,到一個地方,不轉轉當地的市集,好像就沒進去過一般。再無聊的地方,只要走進他們的市場,總會感受到某種狂喜。

兩個禮拜前,去了一趟城市景觀看來頗平靜無聊的南澳城市阿德雷德,悶到第三天一直苦惱著:人究竟都跑到哪了?這個地方怎麼那麼沒生氣?苦悶讓人提早清醒,早上七點,從旅館散步到中央市場,心想:若直覺沒錯,那裡應該有人氣!果然,星期六早上七點的菜市場,一片鬧烘烘,處處是剛出爐的麵包,咖啡、麵包的香氣讓人亢奮。兩百多個攤子,肉、水果、雜貨、應有盡有,宛如一個地下社會,和市場外冷清的馬路完全隔絕。在熙熙攘攘的市集裡,我才感受到南澳人的熱情、南澳此刻的陽光,儘管是在室內,但市集裡人群與食物散發的光與熱,比外頭殘酷且單調的太陽光來得讓人放鬆且歡喜。雖然只是逛了兩個小時的菜市場,但是心裡的喜悅卻改寫原以為的無味旅程。回來之後,還想念著中央市場內的麵包香。

啟發我逛市場的樂趣是發生在幾年前去土耳其的旅程裡。安卡拉市集的鮮貨、乾貨讓人眼花撩亂,在等待去伊斯坦堡的火車時,在安卡拉菜市場流連的忘記時間在運轉,羊頭、兔肉、魚肉新鮮的發亮,來往的叫賣聲、家庭主婦的討價還價神情,令人覺得熟悉。再走到香料區,番紅花、風乾蕃茄、茴香、咖啡豆,一桶一桶的擺著,彷彿永遠取之不盡。空氣中混著土耳其咖啡特有的香氣、麵包攤飄來陣陣奶油麵粉味,儘管空間陰暗卻感到溫暖。至於伊斯坦堡的觀光景點大市集,就太觀光了,賣的主要以手工藝品為主,少了土耳其在地人的生猛氣味,反而是市儈的氣息。

雖然政治上中東不太平靜,但過去兩年中東的旅程裡,市集給我很好的印象,畢竟再怎麼爭執總要吃飯,所以逛菜市場絕對是優游中東的樂趣之一。在黎巴嫩的Tripoli,市集和金飾店融為一體,身穿黑袍的婦女們直盯著閃閃發亮金飾瞧。敘利亞大馬士革的市集裡,有一攤超人氣冰淇淋,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子排隊吃那奶味極濃的冰品。而沿街的甜點店,糕點一個比一個誘人,試吃一塊就會想買一盒,難怪識貨的中東人都會專程到敘利亞買甜點。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市集就十分清爽,鮮豔的蕃茄、西瓜、各式水果堆滿地板直到天花板,色彩豐富,富庶的氛圍印證了聖經裡所說的「流奶與蜜」的福地。再往北非走,利比亞Tropoli大市集外,是巨幅的格達費畫像,而市集內則堆滿了民生用品:地毯、銅器、杯杯盤盤,紮實耐用的巨大銅鍋,讓我猶豫許久該不該抱回台灣。有人說:阿拉伯世界很難進入!那不妨就從逛市場開始吧!市場裡,人民基本上是平等的,女性是有選擇權的。

我想我真的已經變成菜籃族了。在國外要逛市場,去日本要逛朝市,到曼谷更要花個整天流連Chatuchak。在台灣有機會也喜歡到市場轉轉。以前住在淡水竹圍,三點多寫稿寫累了,會走下山到捷運站對面的黃昏市場閒晃,買買魚鮮、滷味;再到麵包剛出爐的「金順發」買三明治。週末回三峽的時候,總要過安溪橋到廟前標榜不好吃免錢的「陳三豆花」吃一碗,再繞到後頭的菜市場看看有什麼新玩意。除了便宜的蔬果外,近期迷上可以消滅螞蟻的草藥粉末……,市場真的很神奇。

我越來越著迷市集,也越來越愛逛超市、熟食店、材料行,在瓶瓶罐罐裡尋找一個國家的氣味。逛市場,絕對是出門旅行的動力。